close

 

請假、當天搭客運來回,只為了擠進歷史博物館、和跟姊姊說聲生日快樂。

跟我談美學就像跟農夫說,我是巴比松派的,對你很有興趣,但是農夫說「我對米價比較有興趣」是同理。

即便如此,余秋雨說過「不要在乎形式上的美學」只用你自己純粹的角度去欣賞一幅畫,這話昨天派上用場,讓我除去不懂畫中藝術的羞澀,安心地擠進展覽室裡與大師的畫,看它能有多神奇的影響。

當我看到「晚禱」,跟掛置在對面的「拾穗」,比例相差懸殊,但是其藝術性卻是等值,感動也不分大小。

不過,根本就看不到「拾穗」的全貌,人頭牆實在太難搞定,於是我放棄了欣賞它的權力。大概是人多影響了我對它的看法,無法產生什麼共鳴;「晚禱」倒是場意外,我緊握著雙手盯著畫,想像當時的人說「我真的彷彿聽到了鐘聲」它真的讓人感覺到,它貼近自己的生活;而後人則觀察出前人的生活型態和意境。是感動了,但我深怕自己只是粗俗地、潛意識地覺得「這是個感動世人的畫」而感動,還是不由自主地被touch了,真的說不上。

牧羊女大概是最印象深刻的。姑且不論所有藝術形式,在那幅圖裡真正離群索居的不是動物,而是站在草原裡織著毛線的小女孩。看到那個小女孩讓我想到我童年的心理狀態。

我媽很喜歡的作品叫什麼我忘了,有個男人拿個「切仔」在弄稻穀,她說那讓她想到阿公。

值得一提的是米勒後期的作品,也就是博物館外旗子上印的那個拿牛奶的女人,也是我很崇拜的作品;那種去蕪存菁的層次,少人能及,把很多畫的細節都刪去,但是神韻依舊不減,仍是同一畫風,畫一個缶子好像隨便拿筆點一下,但是卻看得出它是個缶子。這好像是做人的道理一樣,很多事情到後期,那些枝枝節節都可以delete,只要生活的重心和人生的價值觀就夠了。

其實姊,我有帶禮物要送妳,但是大概手腳一直很忙,就沒有拿出來。如果妳真的有看到這,再跟我要吧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芭剌老書 的頭像
    芭剌老書

    共感生活經驗分享

    芭剌老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