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商周第539期,焦點新聞標題:管理學之父彼得.杜拉克辭世
世界上第一位擁有"管理"頭銜並教授這門學科的人。
畢生經歷都在「實踐」他的理論。
在1999年「自我管理」(Managing Oneself)一文中寫到:
「個人的長處和價值觀之間,有時會產生衝突。一個人最擅長、做得最成功的事情,不見得與他的價值觀相符,如果是這樣,工作可能不值得他投入畢生精力或相當大的比例於其中。」
?? 好像有點在講我的心情耶!繼續往下看...他說,
價值觀應該是,也永遠是最終極的檢驗標準。
杜拉克拒絕過很多高薪的誘惑,有一家投資銀行留不住他,甚至安排他和太太搭豪華郵輪到紐約,並且要在經濟大蕭條時聘請他擔任某某代表,年薪兩萬五千美元,而且什麼事也不用做。
他說,這無異是成為墓園裡的最有錢的人。拒絕。
有人要挖他取代時代雜誌的國外新聞編輯,這真是個天大的誘惑,成為那樣的角色是每個年輕作家的夢想,而且拿到的薪水幾乎是天文數字了,對當時沒有地位的杜拉克而言,的確大大抬舉了他的身價。然而那樣的團隊,只是照著老闆的風格,並不合他的脾胃。後來他在旁觀者書上寫道「魯斯招募了很多天分很高的人來為時代工作,結果這些人一旦加入,一生就此寫不出什麼著作,甚至在離開之後也是。」高薪和溺愛,簡直就是對才智的謀殺。
他也拒絕了哈佛商學院的邀請,因為哈佛一週只能做一次諮詢顧問的工作,這對杜拉克無吸引力的原因是,他說:
他必須走向社會。
也因為這篇文章,我才從近距離認識了這位大大師。
我是不是應該感謝我的舊東家,曾經我對自己抱怨過公司太安逸,也毫不隱瞞地表達「我是老狗沒有新把戲」的話;希望能得到更多元的文化,而離開了我第一份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工作;後來的工作我呆了兩年,其實符合我對多元的想法,不只是在工作內容方面,人際關係上也很多種不同的關係,讓我一直面臨調整自己的心態,也要承受帶班的壓力,但我喜歡這樣的生活,讓我短時間內學到很多;可惜遊子在外,薪情不夠用,我找到空檔,就換了工作。於是就來到了今年的這個兼差工作。
當個兼職老師,薪情的確比以往好得多。但是我體驗到當一個兼職老師的辛酸。很像是~ 被利用的一個工具,沒有被當成一個老師看待著。很像從仲介那裡租了一個工具來用,不好用的話下次再租別支,而且邊用邊嫌,一邊透露給第三者,要把這個工具換掉。其實只是一種恐嚇的手法罷了,一種工具一拿來就燙到自己的痛處,於是處處找碴,說工具不好用的說法。
看清了這位主任,是踩著別人的頭爬上去的,也難怪會這樣。我已經先被當成把等著被射了,等到有問題就可以全貼到我身上來。巴結他、讚美他、選他兒子當主角,是減輕罪刑的不二法門。
以前的好老闆說,不要去當兼職老師,教學生命很快就完蛋了。
自己真的成為了這個角色以後,才知道生命不是只有一個出口,看你怎麼去詮釋它。如果成為了一個貪圖近利,又可以多出空檔的人,那的確不會有什麼出息;如果把這個工作一樣當成跳板,最後選定一個跑道,全力衝刺,也不失為一個策略啊。
沒有正式工作,而且只有一個班的日子,我得到了更多思考的空間,閱讀也更能細細品味。也許我會成為英語教學界的居禮夫人呢?!Who knows!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