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高雄電影節,為了看歐洲電影而讓我瘋狂。而今年也請到一位自捷克的導演來到台灣。

其實導演場並沒有引起我太大興趣,但出乎意料的是,他( David Ondricek) 出生於1969年,非常年輕。最近常想起張愛玲的名言「成名要趁早」,而往往伴隨另一句的「少年得志」在我腦中轉著。

他的手法獨樹一格,的確跳脫了一般看電影的思考邏輯,但卻又不失通俗,並且配上怪異的音樂,那音樂卻成了天籟,跟電影的氣色相輔相成。

「迷失的波西米亞」是在電影目錄中,第一個我勾選必看的電影。一方面它被金獅獎提名十項,另一方面本片是在刻劃男男女女的感情觀與寂寞,讓我想一窺在遠方的國度,對處理感情的觀點和台灣人的差異性。

A和B看對眼,C和D分手,而A與C是朋友關係,把B介紹給A;C找了搬家工人來,而C的前男友(或說暗戀他很久的已婚醫生)意外發現C感情空窗,一直想接近C; 故事就這樣串連著,但又彼此訴說著因果,看似複雜其實角色的介定很清楚,裡面七名男女的愛情故事,就這麼舖陳下去….

我不想去寫故事裡的哪一段,因為全台灣只有不到十萬分之一的人看了那部片;即使這樣,與我比鄰而坐的人潮還是嚇到我了,因為在遠百裡的威秀,幾百個位子幾乎坐滿。這代表電影小眾市場應該要慢慢受到重視,還是其實很多人像我,早就想丟掉好萊塢那套老把戲?

其實中文譯為「迷失的波西米亞」給我很多問號,長久以來波西米亞於我腦袋裡的印象,就是它與吉普賽人有親戚關係吧。其實也差不遠了,維基百科的解釋是:

Bohemia meant any place where one could live and work cheaply, and behave unconventionally; a community of free souls beyond the pale of respectable society.波希米亞的意思是任何你可以便宜地生活與工作,而且行事不落傳統的地方,一個能達到心靈自由的社區。

而英文名為 Loners, 此字的翻譯為「喜孤獨者」或「獨立自主的人」。

所來覺得我愈來愈貼近loner的行事風格了,所以或許我也適合走波西米亞路線?

不,我還不夠孤僻,不夠勇敢,我不敢在眾目睽睽下舉手問導演我的蠢問題,那表示我還在意這個社會的無聊,所以還沒資格。

不過還是可以小小分享一下,我最印象深刻的電影段落:

話說醫生已組家庭,而且育有二女,他卻深深思念目前空窗中的前女友;他的老婆也是個妙人,在旅行社工作接洽日本人,並且帶團深入捷克家庭,讓日本團來家裡拍他們生活上的起居( 就是把你家當動物園,四處給人家觀光拍照,包括站在旁邊看你吃飯),於是老婆想讓日本人來她家,便跟醫生討論,還說要借條狗來陪襯,形象更加完美。在愛情裡遇到這樣的人,難免貌合神離,總想創造最美好的假像,對照起醫生瘋狂跟蹤他的前愛人,勇於愛人的行為正常多了。

看完故事,想像愛情是團黏土,我似乎還在亂捏著它…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寶拉馬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